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9集课程复讲 |
羊英丽学长 |
|
【称尊长。勿呼名。对尊长。勿见能。路遇长。急趋揖。长无言。退恭立。骑下马。乘下车。过犹待。百步余。】 称呼长辈,不能直接称呼名字,这是一种恭敬之心,直接称呼名字,恭敬之心就荡然无存了。蔡老师在家里称呼他的姐姐,都是喊“大姐”“二姐”,当他同学问他姐姐叫什么名字,他回答时都觉得浑身不舒服,好像觉得不太尊重自己的姐姐。所以不要小看这样的称谓,称呼久了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会让亲人之间越来越亲密。而如果直呼姓名,即便是夫妻,称呼久了都会拉开彼此间的距离,彼此间的氛围越来越冷淡,甚至会产生争执。所以对待长辈,我们都应该尊称,如“叔叔”、“阿姨”、“伯伯”、“老师”,以后出社会了,也就懂得称呼“陈经理”、“陈总”“董事长”等等,就不至于冒犯他人,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。 如今我们的孩子,在家在学校也应该落实这样恭敬的态度,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应该做好示范作用,不可在学生面前称呼彼此的名字,我们家长在家也应该做好榜样的作用,对待公婆对待自己的爱人也要有尊称。 有的人喜欢学习西方人,讲究家庭平等。蔡老师有一个朋友,让他的女儿直接称呼他和他妻子的名字,喊了几年之后,接触到蔡老师的课程,他才知道错了。他女儿跟他说话已经是平起平坐,这个时候就不太好教了。所以,从小就应该教导孩子树立尊老的态度。 “对尊长,勿见能”,我们应该引导孩子,他学习的目的在哪里?鼓励孩子有才华是好的,但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才华有什么作用。不是为了攀比,不是为了炫耀。蔡老师有一个学生,小学六年级就要补习四科,蔡老师跟她沟通说:你补四科太多了,要不你先补两科吧。结果这个小女孩说:不行的,老师,我们那条街的人都补四科。所以这个孩子补习的目的在哪里?在与人攀比,这是很不好的心态。现在很多孩子学钢琴学跳舞,假如是为了学艺之后跟人炫耀,那么学这些对孩子真没大的好处,学杂了还容易学得不扎实,而且沾染了夸浮的风气之后,就更加不妙了。所以我们家长的态度很重要,我们要做好引导的作用。假如孩子学艺术,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说:你看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,这么多年了,到现在还能陶冶人的性情。你要学音乐,就应该像李叔同先生一样,要立定高的志向,要能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”,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。我们把孩子引导好了,孩子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他学习起来自然与别人不同,收获自然也会与别人不同。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中提到,读书应该志在“圣贤”。可现在很多人读书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赚钱。所以现在人读书觉得很苦,因为他考不好就会很急躁,他的,目标错了。范仲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?是要掌握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,他的心境不一样,他念书的效果自然与别人不同。教育在于“慎于始”,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学习才华、技能的正确观念。 所以,我们不可以“见能”是长养孩子谦卑的态度。所谓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在《了凡四训》中有讲到谦虚的益处。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,他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。每一次考试前他都要观察他的同学们,他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,谦光逼人,对人都很恭敬、谦逊。虽然这些同学很年轻,但他觉得他们一定能考上,果然考试结果出来,谦虚的人都考上了。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长存谦虚之心,纵使我们才华再高,这个才华也不是靠我们自己形成的,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,得到了非常多的人的帮助和提点,所以我们应该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,不应该生出傲慢之心。何况“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”啊! 谢谢!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